激荡三十年
图书信息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图书目录编辑本段
总序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 中国,回来了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 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 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 公司元年
1985 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 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 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 “倒春寒”
1990 乍热骤冷
1991 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 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人物索引
第三部1993—1997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 扭转战局
企业史人物庄主之殇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企业史人物支教公司
企业史人物“君安教父”
1995 收复之役
企业史人物刁民王海
企业史人物万国大佬
1996 500强梦想
企业史人物一人三九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企业史人物时代标本
第四部1998年~2002在暴风雨中转折
1998 闯地雷阵
企业史人物“烟王”是非
1999 庄家“恶之花”
企业史人物胡润造榜
2000曙光后的冬天
企业史人物霸王宿命
2001 入世与出局
2002 中国制造
企业史人物仰融悲情
第五部2003年—2008年大国梦想成真
2003 重型化运动
企业史人物大午集资
2004 表面的胜利
企业史人物“江湖”总裁
2005 深水区
2006 资本的盛宴
企业史人物“首富部落”
2007 大国崛起
2008 正在展开的未来
致谢
人物索引
声明
原文摘录编辑本段
历经数轮成长周期的洗礼,经济变革的主题及公司成长的路径,几度转型变轨,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中国企业跋涉在一条十分独特的市场化道路上,它们在一系列看似偶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譬如“特区”的开设、乡镇企业的意外崛起、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以及十分特殊的资本市场等)不断适应、顺势前行。在这场精彩而多变的历史进程中,根本观察不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
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困现状的坚决告别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所有人从未动摇过的价值追求,人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也不管你是白猫黑猫,只要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道理有千条万条,发展是最硬的一条。正是在这种整体共识下,任何曲折与反复最终都被一一克服。(—— 引自章节:)
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人们已经习惯在一种格式化的、有纪律和有组织的环境中生活,一旦要他脱离那种惯性,往往需要极其巨大的外力或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些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失业者、返城人员、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有“保障”的体制之外,在无可奈何之际,被迫走上了经商和创业的道路。(—— 引自章节: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 1978年7月28日的《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杰伊·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不知道通过怎样的程序,他被破天荒地允许参观桂林的一家国营工厂。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中国各地似乎放宽了海外记者采访考察中国企业的审批。因而,在各家国际媒体上,人们读到了多篇充满陌生感的目击记。在这篇题为《尽管宣布要对工厂进行改革,工作仍然松松垮垮》的报道中,马修斯写道: “同中国大多数工厂的情况一样,桂林丝厂的工人看来并不是干劲十足的。就业保障、退休金保证以及其他一些好处促使中学毕业生拼命挤进工厂去工作。因此,许多人都挤进了本来就已经过多的工人行列。生产线上工人过多使工人长时间地闲着。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我一进去,她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交叉着双手坐在那里,好奇地朝我张望。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 “中国工人把他们的工作看成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机会。工厂管理人员对于工人阶级中的成员不敢压制。在这种企业里,工人的身份是可以世袭的,当一名工人退休时,他或她可以送一个子女到这家工厂工作。桂林丝厂有2500多名工人,从来没有解雇过一个人。(—— 引自章节:1978 中国,回来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