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程师协会
(德语名称: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简称VDI;英语名称: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是德国最大的工程师与自然科学家协会,该协会于1856年5月12日在德国的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尔兹地区成立,它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德国另一个协会,即位于柏林的茅舍学术协会(德语名称:Akademischen Vereins Hütte e.V.)的十周年庆。协会会员的覆盖工业界、学术界、教育界等领域。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拓展新人的视野,是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又一良性社会效应,也是德国延续其强大的工业生命力的有力支持。
VDI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的正式成员,下设45个区分会和18个专业协会,其中大学生和青年工程师约占1/3。在德国VDI是技术和工程师的代言人。
介绍编辑本段
德国工程师协会(VD1)是德国最大的工程师与白然科学家协会,协会会员覆盖工业界、学术界、教育界等领域,其中包括来自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及新兴的电脑工程师,独立于经济界和政治党派,是公益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导向的协会和组织之一。[1]
VDI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的正式成员,下设45个区分会和18个专业协会,拥有正式会员约13.2万人,其中大学生和青年工程师占1/3,是欧洲最大的工程协会。在德国,VDI是技术和工程师的代言人,主要从事技术的发展、监督、标准化、工作研究、权利保护和专利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承担工程师的培养、继续教育以及给政府、议会和社会提供咨询等方面的工作。近期该协会又增加了技术转让的工作。
VDI的科学论坛是杰出工程师关于科学和技术主题的活动。它举行的研讨会、商务会议和专业展会同样面向非协会成员。
VDI提供其成员大量的服务项目,例如,工业咨询、保险、优患的专业杂志和书籍,以及参加当地及其他地区的专业展会的机会。VDI会员每周都可以免费得到VDI新闻报,内容涉及最新技术和行业动态的信息与报道,此外,会员每月还会免费收到一份专业期刊。
自从1856年建立以来,VDI在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拓展新人视野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德国延续其强大的工业生命力的有力支持。几个世纪以来,德国的技术力量一直雄冠全球,VDI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主要职责编辑本段
促进技术各方面力量的结合,并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的开发和有效应用改进人类的生存条件,承担工程师的培养、继续教育以及给政府、议会和社会提供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组织结构编辑本段
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VDI)成立于1856年,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拥有超过13.5 万名活跃会员,12000 名志愿者,是德国极具影响力的技术与科学注册协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科学团体。协会总部设在德国北威州杜塞尔多夫市,在全德拥有45 个地区分会和100 多个分支机构。德国工程师协会以“促进德国技术知识力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科学研究、促进技术后备力量的成长、制订技术规则、工程师群体继续教育以及推进技术认证”为主要宗旨和使命,主要业务包括制订技术规则、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参与技术教育、发布技术发展指引、举办技术活动以及为工程师提供帮扶等。
业务范围编辑本段
VDI提供其成员大量的服务项目,比如,工业咨询、保险、优惠的专业杂志和书籍,以及参加当地及其他地区的专业展会的机会。VDI会员每周都可以免费得到VDI新闻报,报纸的内容包括最新的政治、经济、管理、就业和科技等板块,全部是涉及最新技术和行业动态的信息与报道,此外,会员每月免费收到一份专业期刊。
发展历史编辑本段
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VDI)成立于1856年,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拥有超过13.5 万名活跃会员,12000 名志愿者,是德国极具影响力的技术与科学注册协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科学团体。协会总部设在德国北威州杜塞尔多夫市,在全德拥有45 个地区分会和100 多个分支机构。德国工程师协会以“促进德国技术知识力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科学研究、促进技术后备力量的成长、制订技术规则、工程师群体继续教育以及推进技术认证”为主要宗旨和使命,主要业务包括制订技术规则、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参与技术教育、发布技术发展指引、举办技术活动以及为工程师提供帮扶等。德国工程师协会自创会100 多年来,始终沿循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构建自身的特色,并致力于技术教育在德国的推进和发展。以下撷取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以此来呈现德国工程师协会与技术教育在发展同步性之间的关联。
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期,当时的德国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口总量从1825年的2800 多万快速增长到1850年的3300 多万,科学技术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大批贫困地区的流民涌入城市及其郊区,迫切想要寻得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与此同时,出于扩大市场和产能的需求,大批工厂和企业用大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作坊生产。这一情况造成工程人才短缺,即使开出超过普通工人收入10 倍的工资,也难以招到合格的工程师[6]。为解决这一问题,普鲁士改革派官员博依特(Christian Peter Wilhelm Beuth,1781—1853年)在柏林创办了“皇家工业学院”(Königliches Gewerbe-Institut)。为了支持该校学生的培训、学习和研究活动,以厄勒(Friedrich Euler,1823—1891年)为首的几位学生于1846年成立了一个学徒俱乐部,名为“皇家工业学院生徒协会”(Verein der Zöglinge des Gewerbeinstituts),后改名为 “茅舍学术协会”(Akademischen Vereins Hütte e.V.)。在“茅舍学术协会”这样一个松散联合的组织中,成员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播与交流,而扩散到更为广阔而具体的范畴,如支持工程人才供需流动、 推进技术应用与技术社会化、资助技术科学研究、制订技术规则等众多方面,该协会日后也成为了柏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机构之一。
1856年5月,适逢“茅舍学会”成立10 周年庆,第一批会员大多已成长为著名的工程师和实业家,厄勒本人也接手了吉南特冶铁公司(Gienanthschen Eisenwerk),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一时无二。在“茅舍学会”的长期浸润以及自己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厄勒重新思考成立一个具备更多职能的机构。他联合其他会员,总计20 人,经过精心的策划,在温泉城哈尔茨(Hartz)正式成立“德国工程师协会”,由厄勒本人担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协会自成立起就在德国各地设置了分会,入会者需缴纳3 塔勒的入会费以及每年5 塔勒的年费,用以支持协会日常的运营[7]665-666。第二年,协会开始发行《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刊》(Zeitschrift des VDIs),《会刊》除介绍总会和分会的各类活动信息外,还刊登一些专题类的技术文章。
19世纪末,持续的积淀和发展为德国工程师协会带来它第一个行动高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规模空前发展,影响力快速提升。至1895年,德国工程师协会的会员已由成立初期的170 多人猛增至10231 人,到1900年,甚至超过了15000 人。由于它不但重视工程知识及其传播,还积极保护工程师的权益,专门设置“德国工程师救助基金”(Hilfskasse für deutsche Ingenieure),为那些遭受重大意外的工程师及其家属提供救助,此举受到了广大工程师群体的热烈拥戴,在工程师群体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第二,积极发挥专业职能,组建技术共同体。由于工程师协会的会员都是在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和技术翘楚,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代表工程师协会推动各类专业机构的设置和成立,如1866年由工程师协会参与成立的“蒸汽锅炉监测协会”(Dampfkesselüberwachungsverein),后来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技术检验监督协会”(Technischer überwachungs-Verein,TüV),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技术检验机构;1877年,工程师协会作为主要的牵头单位起草了德国首部专利法案,其中的“专利撤回”和“强制许可条款”等原则一直延续到了德国现行的专利法中。通过这些行动,德国工程师协会以良好的组织方式帮助工程师们,以打造“技术共同体”的形式进一步聚合在一起,同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工程师群体成为“非政府式讨论”(nongovernmental discussion)的行动主体,并逐渐取代旧式贵族和官僚,成为社会精英。
第三,资源整合,合理化组织建设。1877年,工程师协会创办了第二本会刊 《德国工程师协会周刊》(Wochenschrift des VDIs),设置“分会动态”“技术发布”“读者问答”“公示通告”“学术活动”以及“企业广告”等栏目,相较于前述《会刊》,《周刊》侧重于对工程技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具有即时性强、交流互动便捷等特点,对于很多问题的交流不是宽泛的书面问答,而是基于工程科学研究范式的学术探讨,比如在1877年第四期中有人提问当时出现的一种新的滑膛系统的技术参数,《周刊》随后一共用了5 期的版面,从编辑到热心读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周刊》很好地促进了工程技术知识(特别是新技术/设备)的交流与发展,为技术文化的传播和壮大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展示平台。1883年起,《周刊》以保留全部栏目的形式并入《会刊》,面向德国全境正式发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德国工程师协会于1891年获得了普鲁士宫廷许可的法人身份权利[7]642,它的组织机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被允许以公立法人身份参与更多领域的社会活动,这就为德国工程师协会获得更大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和法理基础。
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一直驻留在德国,在短短40 个年头里就有37 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化学奖17 位、物理奖11 位、生物/医学奖9 位)。伴随科学技术在德国的井喷式发展,以技术为主导的大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大众、西门子、巴斯夫、拜耳、蔡司、克虏伯等制造业巨头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世界舞台,形塑了现代国际制造业的基本格局。在这个背景之下,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关键,作为工程师群体的“娘家”,自然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强烈关注。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阶段的重要行动特征。德国工程师协会自身的运作模式由传统的工程师团体的松散联合发展为集团化运营,1923年,原先的出版部从协会中独立出来,成立“德国工程师协会出版公司”,另外发行新刊《德国工程师协会信息周报》(VDI nachrichten),《周报》一经发行就立刻成为“德语区最重要的技术科学信息来源”,大量企业在《周报》投放的广告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以致于《周报》一度从工程师协会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机构。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的身份在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之前较为单纯的工程师背景出身,而更多具备了“工程师+企(实)业家”的身份特征,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工程师协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企业参与的行动立场使得德国工程师协会及其背后的工程师群体将目光聚焦于工作世界中的生产实际,并始终注重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技术路线、技术方案的落地和优化,在此基础上,他们成为技术路线的发起者和制定者已是题中应然之义。1900年开始,德国工程师协会就启动了“工程技术大辞典”(Technolexikon) 的编写项目。1917年,德国工程师协会作为联合发起人,组建“德国工业标准委员会”(Normenausschuß der deutschen Industrie),即后来成为国际标准先驱的“德国标准化学会”(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DIN)。1884年10月,《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刊》上发布“测试蒸汽锅炉和蒸汽机以确定其性能的原则和说明”,此为第一则“德国工程师协会技术指南”(VDIRichtlinie)。作为科学和实践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技术指南凭借其评估和评价标准,为企业和社会形成“完美技术程序的基准”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决策辅助。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参与技术规则制订的路线图始终围绕工业发展史的主旋律,从1934年设置“车辆与交通技术分会”起,德国工程师协会已对其12 个专业分会实现重组或新设,几乎覆盖所有工业制造领域,从表1 可以看出,这些专业分会的出现正是为制订技术规则服务的,而技术规则的制订严格依循了工业技术革新的实际脉络,并紧扣工业生产大闭环中的实际需求。工程师协会现已成为德国第三大技术规则制订机构,现存2200 多项有效的技术指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